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动态  >  内容页

我们的《司马迁》——《司马迁》大家谈

2015-10-15 02:57:37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到:

    北京人艺原创历史剧《司马迁》于9月15日在首都剧场开始了首轮演出,至今已演出过半。该剧由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编剧,任鸣、冯远征导演,冯远征饰演的司马迁将太史公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舞美与音响的共同协作下,一出充满史诗气质的人文情怀戏剧得到了众多媒体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与作家强强联合历来是北京人艺选择剧本的传统,前有老舍、郭沫若,后有刘恒、莫言等作家。今年的原创大戏《司马迁》,是北京人艺继莫言之后,再次邀请茅盾文学奖得主为剧院创作话剧处女作。曾以《张居正》蜚声文坛并获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以贴近历史、还原人性的高度,对人物的内心刻画细致入微而见长。此次,他首度涉足话剧领域,在《司马迁》这个大众所熟知的故事中,大胆加入自己的文学塑造与构想,甚至不乏史学界的猜测与论断。

——《中国文化报》


    在既有的结构与人物塑造及其主题抒发的框架中,导演尽量运用话剧的艺术手段将其展开、丰富,其努力是看得很明显的。在第三幕前半场和第四幕后半场,因本身具有戏剧性,让导演得心应手;但在第二幕宫刑、第四幕大雪,主要是人物内心戏,难度极大,导演充分运用灯光道具,在色彩对比上,在舞台调度上,尽量将戏做得好看而丰富。特别是注意学习了京剧里跑圆场的手段,打破空间局限,将舞台展开;第五幕开始司马迁与妻女悲壮告别一场,更是运用了戏曲场面调度与台词重复等手段,让这一场戏演得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令人感动。

——《新京报》


   伴随着剧中的主题音乐,以及整齐的文武官员队列,《司马迁》展示出“大片”的既视感。这种“大”不仅仅体现在阵仗上,更体现在剧中不时迸发的人物思想交锋当中,看后给人一种高手过招的酣畅淋漓。

——《京华时报》


    台下是师徒关系的冯远征余少群,昨天登台化身同朝为官、惺惺相惜的司马迁和任安。在舞台上还原太史公一生的同时,诠释了中国式知己的情谊。……两个人都是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性格,因此惺惺相惜。而余少群所扮演的任安,一出场就给灰暗的大牢中间带来了一抹亮色,他独自去大牢探视司马迁(如图),则展现了知己的深厚情谊,成为全剧最为温暖的色调。

——《法制晚报》


    配合全剧的“大情怀”,《司马迁》的舞美呈现也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布满舞台后方的深色调汉画像砖为全剧定下了基调。而随着剧情发展,每一块画像砖都随之转动,直到全剧最后,全部画像砖翻转成金属质感的镜面,舞台成为一面大的镜子,意为“以史为镜”。

    除了历史元素的运用,舞美设计还加入了大量现代元素,如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在传统中透射出现代感。舞美配合变化多样的灯光,在剧中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象,如司马迁与父亲和屈原的隔空对话,在舞美灯光的助力下更加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再加上专门为该剧量身打造的主题音乐,不时烘托出的气势,《司马迁》全剧呈现出舞台上的新面貌。

——《光明日报》


    不少观众在观看本剧后,也在网上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无论是角色的演绎,宏大的效果,对现实的映衬,网友们从不同层面对本剧有着极深的感触。


海鱼儿66

    《司马迁》不愧是10年打磨出的原创话剧精品!很欣赏在司马完成《史记》后与帝王的“对话”,一个写三千年史的人与统治了五十年国家的人谁更牛逼?另外,还赞梦屈原的诗化表达。浪漫与现实交织。舞美、作曲超常震撼,冯远征表演完美。

张婷婷

    昨夜观剧,很震撼,思接千载有知音,神交故人无古今,你在大雪节写屈原,我在秋雨夜看你。传承中国古代文人风骨,如椽巨笔书写史家绝唱,你清癯瘦弱的身躯挺起了最正直不屈的脊梁。"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海豆豆黑(豆瓣)

    几个配角的出演明显看出老戏骨的风范,很是点精。余少群的服装是里面最飘逸美的,冯远征很卖力的出演,舞台灯光效果看的出来是用了心,记住了舞台的设计师申奥的名字。另外,整部剧的音乐极其烘托气氛,看了首场,希望越来越好。

三观很正出来感召世界

    看话剧“司马迁”想到了新闻媒体,传媒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不信口雌黄,不妄加非议,手中的笔真实记录事实,客观评价事件因果,需要坚守职业的操守和尊严。ps.司马迁最崇拜之人是屈原,两人共性在于正、忠、信,是乃天下文人骚客楷模,被推从至今。真理大道路漫漫其修远,吾辈至当上下而求索。

(摄影:李春光)